我皇冠体育投注是皇冠app南冠教育中的一名补习老师,只是千万老师中普通的一员,与公办的学校一样,这里都是传道解惑的地方。但在这里,却要跟大家说的是何谓教育,为何有些教育机构会背道而驰,忽略了教育本是充满感情,由心而发的真理。
在重新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时,陶行知先生的有一段话特别震撼我皇冠的心灵:“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读着这段话,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今天的素质教育。说到“素质教育”,不少教育者往往更多的是把眼光投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考试制度等等的改革,这些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我认为,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当年陶行知所提倡的“乡村教育”是这样,今天我们所呼唤的“素质教育”也是如此。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看,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伟大的师爱,不但对今天的教育现实有着强烈的针对性,而且与目前党和国家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息息相通。也正因为如此,今天的每一位教育者重温一下陶行知有关师爱的论述,感受他那对孩子的一颗晶莹纯洁的爱心,不但应该而且很有必要。
一、奉献之心:“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一些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习惯用商业化与功利化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职业,以至逐步丧失了最崇高的精神境界。麻木、冷漠或者虚伪、势利弥漫在一些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之间。(参见1998年4月28日《中国青年报》:《我为孩子讨说法》)教育者因此失去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人格的长城”,教育也因此失去了“心心相印”的情感魅力。
陶行知于1928年在纪念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建校一周年的演说中,这样真诚地大声疾呼:“乡村教育之能改造,最要紧的是要问我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儿童。……倘使我们肯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乡村儿童,那末,无论如何困难,必有达到目的一日。否则天天背诵教学做合一,也是空的。我今天要代表乡村继而投向全国小学教师及师范生上一个总请愿:‘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陶行知不但是这样说的,而且他更是以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向孩子们也向他所热爱的老百姓捧出了他的一颗心。作为曾师从杜威的留洋学生,他本来已是一位大学教授、教务主任,但为了要改造中国的教育,为了“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他毅然脱下西装革履,抛弃大学教授的优裕生活,穿上布衣草履,奔赴乡村,面向中国最广泛的社会生活为中国最下层的劳动人民从事着他最神圣的教育事业。他说:“只要是为老百姓造福,我们吃草也干。”他还鼓励他的儿子:“到最信仰民为贵的地方去作最有效的贡献。”这是何等崇高的人生观,又是何等彻底的奉献精神!
先生不仅自己有奉献之心,而且还反复强调教育学生要有奉献之心。他认为,“最重要的教育是‘给的教育’,教小孩拿出小小的力量来为社会服务。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是毕业后才服务,在校时,就要在服务上学习服务。”正因为如此,他无情抨击中国旧教育是“走错了路”,因为这种教育不是教学生“给”而是教学生“拿”,他进而把这种教育抨击为“吃人的教育”:“传统教育,他教人劳心而不劳力,他不教劳力者劳心。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说得明白一点,他就是教人升官发财。发谁的财呢?就是发农人、工人的财,因为只有农人、工人才是最大多数的生产者。他们吃农人、工人的血汗,生产品使农人、工人自己不够吃,就叫做吃人的教育。”在《育才学校创办旨趣》中,先生明确地说:“有人误会以为我们要在这里造就一些人出来升官发财,跨在他人之上。这是不对的。我们的孩子都从老百姓中来,他们还是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们所学得东西贡献给老百姓。”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正是以他这一颗伟大的爱心滋润着无数颗童心,也培养出了无数的爱心。这样的爱心,不也正是我们今天一些教育者所缺乏的吗?
二、理解之心:“我们要懂得儿童”
对儿童来讲,师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含义,这就是理解。
所谓对孩子的理解,用陶行知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懂得儿童。”我认为这句话至少有两个重要的含义:第一,懂得儿童特有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第二,善于发现并发挥儿童潜在的创造力。
陶行知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对此,先生还有一段十分感人的话:“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呕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一个伟大的教育者,对儿童的心灵世界竟有如此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我们只能说,陶行知先生的一颗真诚博大的爱心同时又是一颗纯洁无暇的童心!教育者这样的童心,不正是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所必不可少的“精神软件”吗?
正因为陶行知先生真正既把儿童看做儿童,深入他们的世界,理解他们特有的心理,所以,他同时又不仅仅把儿童看做儿童,因为他在和儿童心心相印的过程中发现了他们潜在的创造力。理解儿童不同于大人的思想感情,同时又尊重儿童不亚于大人的创造能力,这突出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充满辩证色彩的儿童观。
先生曾这样深情地告诫师范生:“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立刻会发现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您以前以为他不能做的事。等到您重新生为一个小孩子,您会发现别的小孩子是和从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针对那些无视学生创造力甚至用粗暴手段压制学生创造力的教师,他还这样愤慨地抨击道:“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得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这些充满感情的话,仿佛就是针对今天我们的一些教育现实所说,因而今天听起来,我们还觉得是那么振聋发聩。这究竟是因为先生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穿透力呢,还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步履太缓慢也太沉重了些?
三、平等之心:“拜小孩为老师”
从某种意义上说,陶行知的伟大正在于他对学生真诚的平易亲切。他说:“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他还说:“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
正是这样真诚平等的态度,不但使先生赢得了他所有学生的由衷爱戴,也不仅使他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更重要的,是使他心甘情愿拜学生为师;他也因此成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而且也成为无数孩子及其广大的平民百姓最真诚的朋友!
无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封建文化的残余至今还阻碍着我们的教育走向民主与科学。在师生关系上,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甚至是“好心”地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在某些学校,师生关系成了“我管你从”的君臣关系;在某些课堂上,不但没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反而存在着唯师是从的专制色彩。如此专制的教育,焉能培养出未来中国的主人和21世纪所呼唤的新人?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在先生那里,师爱的最高境界不是母爱,也不是父爱,而是朋友之爱,同志之爱,因为这种爱的基础是平等: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

有些教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体验着自己的“尊严”。其实,这不是尊严,只是威严。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又是不由自主的: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我们不是礼节性地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感激之情地深深鞠躬;气温骤降,我们感到寒冷时,也自然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学生生日到了,班主任笑眯眯地送上一张贺卡;节假日,我们邀约学生(或被学生邀约)去远足郊游、去登山探险;在课余,与学生一起评论甚至争论一下印巴核试验的影响、中东和平的前景或世界杯足球赛的风云……
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已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样,我们便把自己尊严的丰碑建在了学生的心中!
四、责任之心:“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对学生的热爱、理解、尊重,是使教育成功的必不可少的起码条件,但还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对于一位有事业心的教育者来说,真诚地与学生交朋友,无疑能使他的教育充满更多的人情、人性和人道;但如果仅止于与学生交朋友,则无异于放弃了自己的神圣使命。因此,对学生的爱,最终还要体现在为学生的未来的人生负责,为民族的未来负责。换句话说,作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具备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童心使他能走进儿童的心灵,爱心使他能“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责任心则能使他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与社会的未来培养出“追求真理的真人”。陶行知先生正是这样的教育家。
我认为,最能体现先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心的,是他的一句非常朴素而又十分精辟的话:“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那么,在先生看来,什么是“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呢?
首先,要有改造中国的抱负。“我们要到民间去的学生,不要到天上去的学生。倘使因为环境不好即思迁,那么,城里不好搬到乡下,中国不好搬到外国,外国不好,再搬到什么地方去呢?学问之道无他,改造环境而已。不能把坏的环境变好,好的环境变得更好,即读百万卷书有何益处?”第二,是“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他说:“做人中人的道理很多,最要紧的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这种精神,必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去做那不动摇的基础。”第三,要有科学的精神。“我们要极力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实证,推想,会通,分析,正确,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源泉。”第四,要有创造力。“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与创造之工作。”……
所谓“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我的理解就是:人格只能用人格去铸造,情感只能以情感去点燃,而能力也只有靠能力来培养。应该说,先生本身就是有救国抱负、有大丈夫气慨、有科学精神、有创造力的“大写的人”,而造就出千千万万这样的“真人”,让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更是先生一生不懈的追求。这是何等崇高的理想,又是何等博大的胸怀!这是先生伟大师爱的最高体现!
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不正是提倡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吗?对比一下先生当年的教育理想以及他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我们会深深地感受到,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的素质教育正是当年先生教育改革的继续。
早在1986年,江泽民同志就这样高度评价陶行知先生:“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代巨人’。”李岚清同志也曾这样题辞道:“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为办好我国全民素质教育作贡献。”
师德和师爱,当然不是什么新潮的教育观点;但我们把半个多世纪之前的陶行知教育中的师爱思想同面向新世纪的素质教育相提并论,也并非牵强附会的联系。这不仅仅是因为现在还有不少教育者并未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更因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深切感到,培养学生高素质的前提,是教育者的高素质,而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还是那句老话,没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就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冒昧地把本文开头所引用的先生一段话做个小小的改动用以自勉,并献给今天每一位真诚拥护并勇敢,实施素质教育的老师们——
要想完成素质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祖国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南冠教育,正从一个幼儿慢慢开始蜕变,进来的每一位老师都真诚勇敢,我们立志教学将心比心,充满感情,与学生平等,达者为师。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Exceeded my expectations in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Highly recommend! Great value for the price. Will definitely buy again.
Fast shipping and great customer service. Very happy with my purchase. Absolutely love this product! It's exactly what I needed and works perfectly.